笔镜留痕:方大曾的抗战报道绝响

方大曾(1912-1937),原名方德曾,笔名小方,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家,被誉为“中国的罗伯特·卡帕”。他短暂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记录华北地区的抗战实况,尤其是绥远抗战和卢沟桥事变后的前线报道。 1936年,日本关东军策划伪蒙军进攻绥远,傅作义将军率部奋起抵抗,史称“绥远抗战”。方大曾以《大公报》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前线,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红格尔图战役、百灵庙战役等关键战斗。他的通讯《绥远前线视察记》《从集宁到陶林》等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士兵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,同时拍摄了大量战地照片,如《战斗中的中国士兵》《绥远民众支援前线》等。这些报道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,也让后方民众首次通过影像直观感受到前线实况。 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全面抗战开始。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宛平城和卢沟桥前线,成为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之一。他详细记录了二十九军将士的抵抗,并拍摄了标志性照片《守卫卢沟桥的士兵》照片中士兵持枪警戒的剪影成为抗战的经典影像。他曾冒着炮火穿越日军封锁线,只为将最新战况传递回后方。 1937年8月,方大曾赴保定采访平汉线抗战,随后前往石家庄、县等地。同年9月18日,他在《大公报》发表最后一篇通讯《平汉线北段的变化》后,在河北高碑店一带与部队同行时失踪,时年25岁。他的失踪被视为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,其留下的照片和报道成为研究早期抗战的珍贵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