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战地医护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。他们中有正规军医、红十字会人员、教会医院医生、民间救护队,甚至许多女学生和普通妇女也投身战地救护。 诺尔曼·白求恩,加拿大共产党员、著名胸外科医生,抗日战争期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。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战地医院、培训医护人员,最终因救治伤员感染牺牲,成为中加两国人民共同敬仰的英雄。 1938年1月,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,率领医疗队抵达武汉,本可在相对安全的大城市工作,但他坚持前往最危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——晋察冀边区(八路军抗战最前线)。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他,白求恩说:“我来中国,不是来享受的,是要到前线去!” 当时八路军医疗条件极差,缺乏药品、器械,伤员死亡率很高。白求恩提出**“医生要去找伤员,而不是等伤员来找医生”,创立了“移动战地手术室”,使伤员能在24小时内得到救治。他设计“马背上的医院”,用驴驮着医疗器材,随部队转移,使手术室能快速抵达前线。 他在69小时内完成115例手术,曾连续工作40小时不休息。1939年4月,在齐会战斗中,他连续三天三夜手术,救治了120多名重伤员。为了争取时间,他常站在手术台旁吃饭,甚至让护士直接把食物塞进他嘴里。因缺乏正规医疗器械,他发明了“白求恩式肋骨剪”、“简易输液架”等工具。 用普通木匠锯代替骨科手术锯,用竹片代替夹板固定骨折 他还编写《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》,成为八路军战地医疗的教科书。亲自授课,培养了大批八路军医务骨干,使根据地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。 1939年10月,白求恩在手术中割伤手指,感染败血症,高烧40℃仍坚持工作,直到昏迷前还在嘱咐:“一定要把药品送到前线……”1939年11月12日,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,年仅49岁。 临终前,白求恩说道:“努力吧!向着伟大的路,开辟前面的事业!